作者:吴思
一、世道变了
万历十二年冬(1584年),蛰居十四年的海瑞奉召出山,承担了为帝国监督和考察官员的重任。这年海瑞七十二岁,其顽梗刚峻却一如既往。他没有按照惯例推辞谦让一番,而是立刻上路。海瑞把自己在垂死之年赴任比喻为“尸谏”,这等阴沉刚烈的意象恐怕也只有他才想得出来。
正如众人预料的那样,海瑞很快就向皇上提出了爆炸性建议。他说,陛下励精图治,为什么不能大...
血酬定律杂篇02:潜规则的定义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血酬定律: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》
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出版后,有几个朋友向我追问潜规则的定义,我一直推说书里有。《潜规则》一书中确实有两处类似定义的段落,尽管有点糊弄事。当然糊弄事也未必不好,"潜规则"本来就是对一种大家并不陌生的社会现象的提示,这个词可以唤醒各种各样的个人知识,启发有心人继续探索,给出定...
血酬定律03: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切换的秘密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血酬定律: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》
说官话,还是不说官话,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选择问题。我看过清朝人笔下的几个对话,都出现了话语体系抉择的场面,其中还有迫使说官话者改口的场景。细品当事人的应对和选择,颇有一番能够以利害计算出来的道理。
1853年9月4日,小刀会在上海造反,擒获上海道吴健彰,与上海一湾之隔的宁波顿时紧张起来。小刀...
潜规则18:代后记:官场传统的心传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我读过几本清朝人写的笔记,恰好知道一些百年前福建官场的情况。今年1月中旬,我在《南方周末》(2000年1月14日)上读到两篇描写当代福建官场的文章,题目是《贫困县的“红包书记”》和《另一起“红包丑闻”》。古今对比,迢迢暗递的传统浮现眼前。
报上说,“红包书记”丁仰宁在...
潜规则17:探究雷锋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我想探究雷锋做好事的动机,便重读了雷锋日记。
《雷锋日记摘抄》中记载的第一件好事,是1959年11月14日的“抢救水泥”。那天晚上,雷锋正在屋里看书,突然下雨了。他想起了工地上露天堆放者七千多袋水泥。“这时”,雷锋写道,“我猛然想到了党的教导,要我们爱护国家的财产,又想到了...
潜规则16:理解迷信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尽管我受过正统的唯物主义教育,最近还是从事了一回“迷信活动”。
五月下旬我在安徽农村搞调查,和一位承包鱼塘的农民聊了半天。我听他讲自己这十多年的经历——在北京卖菜,然后卖鱼,再回家养鱼,赚了数以10万计的辛苦钱。这是一位瘦小的中年人,小学文化程度,和气而小心,看起来有点腼腆。村干部说...
潜规则15:我们的人格理想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仁孝人格
汉桓帝时期(147年-167年),陈蕃出任乐安太守,听说治下有一位叫赵宣的平民百姓,乡邑间盛赞其人至孝。父母去世,按常规要守丧3年,或居家,或结庐墓旁,这位赵宣竟然守丧20余年,而且一直住在未封闭的墓道之中。
陈蕃——就是《世说新语》开篇说的那位“言为士则,行为世范,登车揽辔,有澄清天下之志”的陈仲举——听到了众人的推荐,便会见...
潜规则14:古今中外的假货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读纪晓岚写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发现了几个关于假货的故事。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大才子,四库全书的主编,他记载的这几件发生在北京的旧事,距今已经200多年了。
一件事是纪晓岚买罗小华墨。我不懂墨,不知道这个牌子有多么响亮,想必当时是很出名的。这墨看上去“漆匣黯敝,真旧物也”,可是买回去一用...
潜规则13:造化的报应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一
北京街头的十字路口有红绿灯,红绿灯下还有警察。通常还不是一个两个警察,而是四五个警察。这些警察都是要拿工资的,而这些工资来自税收,本来那是企业的利润,可以成为生产的动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。降低税收可以刺激生产,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,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。那么在警察工资方面的开支能不能减少呢?
美...
潜规则12:笑话天道
作者:吴思 || 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
一
我在一个搞收藏的朋友家里,见过明朝正德年间(1506-1521年)的圣旨真品。一卷明黄色的丝织物,平滑精美厚实,上面写着极漂亮的楷书。劈头第一句话就是:“奉天承运皇帝制曰”。那下面的文字,当然都是传达天意了。
“奉天承运”这个意思,在圣旨出宫的仪式中得到戏剧性的体现。明朝的制度规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