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言水浒02:杨志篇(四)
梁中书觉得杨志忠心耿耿,思想过硬;自己又待他不薄,还许以锦绣前程,应该可以算是自己的嫡系亲信了。
但是他毕竟不了解杨志的过去,因此对此人思想的复杂性估计不足。
对某些东西信仰越是坚定的人,一旦信仰崩溃,就越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。
杨志就是个例子。
长久以来,他费尽心机揣摩上意,曲意奉承,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那么简单。
“谁会打制兵器?”杨志振作起来之后,开始询问正事。
——我,没受招安时一直干着。
“谁会制作盔甲?”
——我,三十年前干过。
“谁在募兵站干过?”
——我,当年山上的抓壮丁的事都是我负责。
“谁会饲养马匹?”
……
杨志一连问了十几个问题,最后又强调:你们都按我说的,跟家里撇清关系了?
“我们要么京控一辈子,家里绝户了;没绝户的也都被剔出族谱,跟老家没关系了。”
杨志定了定神,最后问了一句:慕容老祖跟你们说这回要干什么了吗?
这些人面面相觑:搬仓库?
杨志大失所望,
慕容老祖本来是他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员。
假如她老人家在这,或者临死前发句话,肯定能一言九鼎,定下大计。
但是如今,杨志自忖没有这种威信,能让人投身这么疯狂的事业,于是决定以后再说。
亲戚们却沉不住气,七嘴八舌地问道:
“这回你当大官了,那得管多大的仓库呀?”
“在哪呢,咱们今儿晚上就去搬了它。”
杨志含糊其辞地解释,这次什么货也不管,只管人——这个东西不好偷,偷了也没什么大用。
众亲戚一听,当场就不干了:
“这是怎么说的?俺们撇家舍业的来跟你发财,怎么走了几千里路,连双袜子都没拿着?”
“杨志,我们可是看着你长大的,你可不能忘本呐!”
“姑表亲,姨表亲,砸断了骨头连着筋……”
几个年纪大的还哭了起来,满地打滚。
杨志只好说,这样吧,你们先跟我出一趟差,就算是我的亲兵,事成之后,赏钱大大的有。
50
第二天,杨志求见梁中书,拿出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方案。
这个方案不光是梁世杰看不懂,数百年之后的史学家施大爷同样看不懂,只好照抄下来,给我们留下了千古迷思。
首先杨志策划的路线是这样的。
他说此去东京要经过“紫金山,二龙山,桃花山,伞盖山,黄泥冈,白沙坞,野云渡,赤松林”。
其他的山方位不好确定,但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黄泥岗在山东。
大名府明明在河南,想去东京出了门直接往西南方走就行了,他却要却往东南方拐这么个大弯,实在匪夷所思。
杨志又领来几个挑夫打扮的人,说这是他精心挑选的押运士兵。
梁中书检阅了押运队伍之后直皱眉头:
“杨志,你的路线奇怪,选的人也奇怪。
先不说你绕道几百里,就说这些个士兵——老的老瘦的瘦,遇见贼人能抵挡几下?“
杨志解释说:兵法云,虚者实之,实者虚之。
生辰纲之所以一再被劫,原因就是贼人在暗,我们在明,对方只要有准备,本事再高也躲不过。
因此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败贼人,而是不被发现。
属下的这条路线虽然绕远,但安全性高,谁也想不到我们会这么走。
另外这些士兵是我从家乡招来的亲兵,我让他们化装成跑长途的商客。
就冲着这些人这幅半死不活的德行,再老奸巨滑的山贼也猜不到担子里装的是金银珠宝。
一席话把梁中书说的连连点头,不住称赞道:好计!就按你说的办。
后世有些人说,生辰纲老是被劫,梁中书才应该负主要责任:
既然花了这么大的本钱,何不干脆再多花一点,比如说,直接派数千人护送入京,相信再大的山头看见这种规模的运输队也只能徒唤奈何。
愚见以为,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对梁中书的处境缺乏了解。
首先,由于近年来在政治上一直唱高调,梁中书在东京的名声不太好。
更何况岳父前一阵子紧急传书,说杨志的神迹传到东京,皇上听说了,脸色很不好看。
假如他在这个节骨眼上忽然调集上千的军队浩浩荡荡入京,难免不会有人提醒皇帝:
“梁留守之心,路人皆知。官家记得安禄山入京献马之事否?”
这样的话后果不堪设想。
当然他也可以事先跟东京打个招呼,但这样一来,他又要负责解释以下问题:
你是不是道德楷模吗?不是清正廉洁吗?这十万贯是哪儿来的?
现代人直觉上都知道,十万贯不是个小数目,但对于这个数目到底有多大却又缺乏概念。
户部在统计百姓收入的时候,一贯按照一千枚一文铜钱计算,这样的话十万贯就是一亿文。
不过户部在统计公款吃喝费用的时候,又把一贯算作七百七十文(这叫“省贯”),剩下的都不知哪儿去了。
不管怎么说,如果依照粮价或者银价计算,北宋时的十万贯大约相当于三千万到七千万人民币之间。
但是近几年,我又感觉就现在人民币的这点购买力,一个亿未必能赶得上那时候的十万贯。
北宋有民谣曰:“三千两,副部长;五百贯,检察院。”*
(原文:三千索,直秘阁,五百贯,擢通判。)
这一方面说明那时候的官场规矩是明码标机,童叟无欺;
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跟宋钱相比,人民币的购买力有多么低下:
放在今天,想五十万买个检察长当当,相当勉强;
至于花三百万当个副部长,绝无可能……
总之,在当时的情况下,杨志的方案已经是梁中书的最佳选择了。
51
临行前夜,杨志恋恋不舍地在自己的宅子里走来走去,抚摸着一切他还能摸的东西。
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凭自己的本事得来的财产,这也是他从小梦寐以求的生活,但此时却要放弃。
按照他的交代,亲戚们此时都忙得欢天喜地,他们把房子里一切能带走的东西都打了包,甚至把家具上的银把手也卸了个精光。
杨志坐在庭院里,看着月亮出神。
他又想起了在京控村时看到的月光,觉得恍若隔世。
杨志明白,从明天起,自己就要走上一条以前从来不敢想的道路。
这条路幽暗蜿蜒,九死一生,一旦失足就万劫不复。
他长舒一口气,掏出慕容老祖临终前写就的纸条。
上面是只有杨家人才看得懂的黑话,翻译过来内容是这样的:
“二龙山,三府共管,实则无人愿管。易守难攻。散财募兵,可做起事之地。”
又一次看罢,杨志心中再无杂念。
他告诉自己,这是必须走的路。
“我从小梦想血染沙场,流芳百世。现在我没有放弃这个梦想,但是应该为了谁流血,怎样才算是流芳百世,我却有了不同的看法。”
“我给过大宋机会,牛二给过大宋机会,京控的人给过大宋机会,但是大宋不给任何人一个相信他的机会。”
“我曾经以为,生在杨家是一种幸运,后来又以为那是诅咒。
现在我看明白了,这是天命。
假如没有我,这十万贯顶多给蔡京家添几幅字画。但是如今,它会完成更伟大的使命。”
“有人说,大宋朝廷能变好,这我不知道。
我只知道人一辈子的时间有限,不能永远等下去。
更何况五德终始,天道循环,这种事早晚要发生,与其指望别人,不如让我来拉开它的帷幕吧——没有陈吴,何来刘项??”
“我这人相信过不少冠冕堂皇的蠢话,要不是牛二点醒,恐怕现在还在迷糊着。
二哥,我欠你的不只是一条命。
不过现在想想,那些话也不是全无价值:假如每个人都把它当真,这世道未必会成今天这样。大宋就是缺少认真之人。今天,就让我来成为第一个。”
“现在,我什么都不信,只对一点深信不疑:
连我这种人都被逼反,大宋朝廷实在没有理由继续存在下去。
二哥,你没做到的事,我来替你做。
你在天上好生看着,看你兄弟我怎样施展自己的手段,开创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!”
尾声
大宋政和二年五月五日,杨志一行启程离开大名府,踏上了凶吉未知的旅程。
他此刻并不知道,自己将以怎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影响大宋的命运。
他只是坚定地走出了大名府城门,连头也没有回一次。
终此一生,他再也没有回去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