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规则11:崇祯死弯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一、致命的U形弯 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旧历三月十九日,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。在此二十多天前,内阁大学士(类似现在的副总理或政治局委员)蒋德璟和皇上顶嘴,说了几段为时已晚,但在我看来仍然非常要紧的话,惹得皇上大怒,蒋德璟也因此丢了官。 这次顶嘴起源于对加税的不同看法。五年前,崇祯十二年...
博客主机

潜规则10:宴氏转型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  《晏子春秋·外篇第七》中记载了一段晏子改规则的故事。晏子(名婴,卒于公元前500年)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,年龄大概相当于孔子的父辈。他生活的那个时代,正是为后世建立种种基本规则的所谓轴心时代,他的故事也蕴涵了这类规则问题。 故事说,齐景公派晏子去东阿当领导,在晏子领导东阿的第三年,齐景公...

潜规则09:新官堕落定律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 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,他讨过饭,打过仗,从一个马弁干起,最后得了天下,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。他当然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,所以,在地方官上任之前,他经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,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,如何抵抗贪污受贿的诱惑。他会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。 朱元璋说,老老实...

潜规则08: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一 孙丕扬于万历二十二年(公元1595年)出任吏部尚书,时年62岁。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,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,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。孙丕扬的职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,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。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,六部尚书之首在名义上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。 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。《明史》卷二...

潜规则07:摆平违规者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一 (清)道光十九年(1839年)年底,山西官场出现危机:介休一位姓林的县令向省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,告发一串高级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,并恳请将报告转奏皇上。林县令的揭发属于正式公文,不是可以随便扣压的告状信或匿名信,省长不能隐瞒不报。可是林县令的揭发实在叫人看了害怕。他揭发的内容共二十二项,其中最要命的一条...

潜规则06:皇上也是冤大头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一 明朝也流传着一些官场笑话,《万历野获编·补遗》中就记载了有关钱能的两条。 钱能是成化、弘治年间(1465-1505年)的著名太监,奉成化皇帝之命镇守云南。镇守太监这个岗位是明初的洪熙皇帝设立的。皇上不放心下边的官员,就派那些经常在自己身边工作的太监下去盯着。应该承认,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。明朝的官员经常...

潜规则05:恶政是一面筛子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一 东汉中平二年农历二月己酉(公元185年3月28日),皇都洛阳的南宫起火。这场大火烧了半个月,烧掉了灵台、乐成等四座宫殿。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洛阳的皇宫说:“两宫遥相望,双阕百余尺。”两宫相距七里而可以遥遥相望,门前的两座望楼竟有百尺之高,由此可以推想皇宫的规模和巨额耗资。皇宫的这场大火搅乱了帝国的...

潜规则04:当贪官的理由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  《明史》上记载了皇帝和监察官员之间的一个你攻我守的故事。 崇祯元年(1628年),朱由检刚刚当皇帝。当时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,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。朱由检经常召见群臣讨论国事,发出了“文官不爱钱”的号召。“文官不爱钱,武官不惜死”,这是宋朝传下来的一句名言,国民党垮台...

潜规则03:第二等公平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公平是有等级的 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山西巡抚(省府一把手)申启贤到雁北一带视察工作。路过代州(今代县),当地一些里正(类似村长)和绅耆(类似老知识分子或退休老干部)拦住轿子告状,反映驿站在征收号草中的问题。【1】 拦大官的轿子和敲登闻鼓告状一样,都是很叫官员反感的行为,所告事实如有出入,按规定就要打八...

潜规则02:老百姓是个冤大头

作者:吴思  ||  出处:《潜规则: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》   我见过明成祖朱棣(1403~1424年在位)的一道圣旨,一字不差地抄录如下:“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,做买卖,官府要些物件,他怎么不肯买办?你部里行文书,着应天府知道:今后若有买办,但是开铺面之家,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。敢有违了的,拿来不饶。钦此。”【1】 这道圣旨的口气给我留下了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