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言水浒02:杨志篇(一)
4
这种日子是这么结束的。
有一天,林冲又来到金门店传话,但朱贵又交保护费去了,没见着,只好等着。
那时候,林冲跟店里的人已经很熟了,于是伙计们热情地给他下了点面条,加了把盐——由于常年没几个客人,烧菜这种技术不是每个人都会。
这时候一个大汉忽然闯进店来,嘟囔着“饿死我了”坐在桌边,叫道“有什么好酒好菜尽管端上来!”
这个大汉身材魁梧,相貌奇特:他脸上有数条平行的青痕,仔细数数,五道杠。
伙计们看这人相貌凶恶,都以为是来找事的,一个个噤若寒蝉。
只有林冲看他蓬头垢面,开春时节还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袄,觉得他挺可怜,就把那碗面条让给了他。
那人狼吞虎咽的吃完,问道:多少钱?
这话令店里所有人欣喜若狂:
“这人吃完了居然要给钱?!看来是个外地人,不是来砸店的!”
有人随便报了个价——这方面谁也没有经验,不知道一碗面条该卖多少钱。
那人听罢,摇摇头说,太贵了,正好我也没带钱,你们看着办吧。
伙计们一听是来吃霸王餐的,都感到无比愤怒:
本地人来收个保护费也就算了,你TM一外地的也来拿我们寻开心?!
于是一拥而上就要揍他。
那人忽然说:“等等”,伸手拿了俩盘子揣到怀里,然后说,行了,够本了,打吧。
这时林冲一个箭步冲上来把那人打倒在地,然后劈头盖脸的踹了二十多脚。
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写有损林冲的形象:林冲怎么会殴打平民呢?
我这里要为他辩解两句:要知道此人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气顺不过来,非常需要发泄一下,打个人也算正常举动。
此时在他眼里,这个吃霸王餐的人,就是高俅父子,就是王伦朱贵,因此踹得痛快淋漓。
看到林冲这么积极,其他的伙计也就不再插手,只蹲在一旁加油叫好。
林冲踹得正爽,忽然有一声脆响从那人胸口传来。
林冲以为是把人胸骨踢断了,赶紧停了下来——他毕竟还不是恶棍,发泄也有个限度,不想打死人。
那大汉在地上哆哆嗦嗦地敞开棉袄一看,发现盘子碎了,哀叹一声:妈的赔了!
接着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,疯了一样跟林冲打成一团。
这下大家才看明白:这人武功高强,拳法钢硬,跟林冲斗了十几个回合还不分胜负。
“二位好汉住手!”
这时朱贵回来了,看了两眼就激动万分:眼前这是两个武林高手啊!
随便拉一个入了伙,收拾王伦就是小菜一碟。
朱贵带着手下等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二人拉开,他本人还挨了两拳,差点当场休克。
缓过劲来以后,他跟两人同席而坐,开始劝说工作:“小事一桩,两位不必动手嘛。这顿饭算我请了。敢问这位壮士尊姓大名?”
那大汉说:“既然你请了那就没事了吧?我还有事,先走了。”
“这位仁兄武功高强,林某甚是佩服。可否留下姓名?在下林冲。”
“是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,前不久火烧劳城营的林冲?”
虽然这句话问得林冲心里疙疙瘩瘩的,但他也没解释,只是点了点头。
那人拱手道:在下杨志。
5
杨志这人当时在江湖上无籍籍之名,但林冲很佩服他的武艺,因此问他:阁下可是曾得到名师指点?
杨志听后叹了口气,说:没想到打扮成这样还是瞒不过世人的眼睛。林兄你说,我这气质,这身架的是不是不太像一般人?
听到这番话,在场的人都在心里回答:说实话,真不像——他此时的形象活脱脱一个叫花子。
杨志自豪地说,我练的是家传武功,在下的先祖就是杨业。
林冲大吃一惊,当即起身抱拳道:“原来你是麟州(陕西)杨老令公之后,失敬失敬。”
朱贵却问:“杨业是谁?”
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,杨业是大宋初年的第一枭将,身经数百战,人称杨无敌。
作为正牌后代,杨志从慕容族长那里听到的事迹还要多些。
在慕容老祖的口中,杨业曾经温酒斩辽国大将,杀萧天佐诛萧天佑,水淹七国番军,单刀赴金沙滩之会,在万军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,一嗓子喝断白沟大桥,拦住十万契丹追兵……
由于他武艺如此精湛,所以在当时的国际人才市场被人当成一般等价物来使用。
先是后周用三个营从把他聘走,后来北汉又用三万人马把他从后周换走,再后来辽国又提出用十万人马来换他……
最终,杨业没有忘记自己的汉人血统,放弃高薪聘请,毅然回到了祖国,为大宋效力。
杨志前半辈子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,
他无数次仰望着正堂挂像里那个全身披挂的白胡子老头,暗暗发誓要成为他这种英雄。
在杨志眼里,杨业几乎是个完人,二郎神一样的人物。
之所以说几乎,是因为就连杨志都怀疑老祖宗没有经济头脑:
放弃了那么多投奔了大宋,结果不但自己丢了性命,子孙后代都跟着倒霉。
杨业回国后的下场是这样的。
由于久居外邦(北汉),他跟同僚有点文化差异,导致了一些很致命的误会。
雍熙北伐中,杨业负责断后。
战局危急时他派人求救,大将潘美回信说“人在阵地在”,负责接应的王侁说“敢不从命”。
杨业听了以为真的会有援军,于是死战不退,结果被辽兵包围在陈家峪。
其实在宋军里混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这两句话是暗号。
“人在阵地在”的意思就是“如果你发现阵地不在了,那就说明我不在了”。
“敢不从命”的潜台词是“妈的我就是敢”。
评书里说杨业眼看突围无望,就用脑袋把李陵碑撞碎了,当然脑袋也碎了;
史书上的记载是他被辽人俘虏,绝食三日而死。
不管怎么说,辽国人对他很敬佩,就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回来,并附书一封,说杨业在辽国战俘营里铁骨铮铮,宁死不屈。
结果这封信让杨家倒了一百多年的霉。
据说太宗皇帝看到信里说“(杨)业因太息曰:上遇我厚,期讨贼捍边以报,而反为奸臣所迫,致王师败绩,何面目求活耶!乃不食,三日死”,当场龙颜大怒:
杨业你全军覆没,不自杀也就算了,居然还腆着脸当了俘虏?你好意思活着吗?
你不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也就算了,还说什么有奸臣陷害?
大宋哪来的奸臣?这不是泄露国家机密吗?
伪辽官员来招降你,你不一口唾沫吐在丫脸上以求速死,还他妈绝食?
还他妈绝了三天才死?
你在等美人计吗?!
于是他下了秘招:把杨家给我办了!
虽说太宗皇帝这人打仗不行,自杀也不行——在同一场战役中,他也被辽国人杀得全军覆没,却依然好意思只身骑着驴逃回来——但整起人来是一把好手。
密诏下后,北宋所有文件里关于杨业的记载都不见了,杨家几百口人都被安上里通外国的罪名,发配到边远山区。
后来杨家将的故事虽然在民间也有流传,但里面没有他的份,就好像六几年的党史里也没有刘少奇一样。
因此,朱贵这样的普通百姓基本没听说过杨业。
6
历史上对杨业的记载就到此为止。
但是对杨志来说,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。
宋史上说,杨家只有杨延昭一系有后代,这是不准确的。
实际上杨家还有一个旁支。
当年在陈家峪和杨业一同被俘的还有几百亲兵,以及他的幼子杨延玉。
辽国对这些人百般威逼利诱,许以高官厚禄,但是没有一个人投降,于是过了几年自己也觉得没意思,就把他们都放了。
这些人满怀希望地回到大宋,结果统统被鉴定为“投敌叛国”。
虽然没有掉脑袋,但是余生比坐过山车还刺激。
大宋的皇帝有个特点,那就是治国政策相当灵活多变,比A片里的男优还能折腾。
以杨延玉为例,每隔几年衙门要么来个人把他拉出去游街,要么来人给他道歉,许诺给他平反。
直到二十几年之后,真宗皇帝终于对他失去了兴趣,派了个专案组到他家了解情况,说如果案情不严重就特赦了吧。
结果杨延玉听说东京来人要找他,以为又要被整,终于崩溃了,连夜上吊自杀,特赦也就不了了之。
这事搞得大宋朝廷也挺不好意思,因此假如你去宋史里查杨延玉这个人,所有的记录一律写着“没于陈家峪”。
杨志就是这个杨延玉的后代。
7
林冲由于看过内参,知道杨家的这些事,对他们很同情。
另外还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,所以听到这里一时失去了控制,拍案大骂道:昏君无道!昏君无道!
杨志的反应却出人意料:林兄慎言!
“那都是过去的事了……”
“朝廷只不过是受了奸臣的蒙蔽,大方向上还是好的……”
“我们家慕容老祖说了,亲妈打了孩子,孩子难道就不认妈了?”
“我大宋乃是天命所归,百姓的选择,历史的选择。大宋的皇帝是古往今来最英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。太宗皇帝的决定我今天也能理解,那是开国初期的非常手段。这是一盘很大的棋,换成我等普通人恐怕只会干得更差……”
要理解杨志这个人,还需要对年代背景做一点补充说明。
大宋的时候没有电视电台,老百姓又大都是文盲,因此朝廷在宣传上办法不多。
以前常常出现皇帝在东京把某人批判了半年,但随后就听说丫在流放地被百姓奉为再生父母的尴尬事。
后来神宗皇帝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他命令礼部在各地培养了一大批吃官饷的说书人,每天晚间在社区中心宣讲当天的京报。
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皇帝提倡了什么批判了什么、礼部谴责了什么抗议了什么、变法推进了什么造福了什么、百姓拥护了什么满意了什么、辽国悍然了什么激怒了什么……等等等等。
这档寓教于乐的评话节目叫做京闻联播。
由于父母早亡,杨志从小受到族长的严格训练,除了每天练武,还从两三岁就开始听京闻联播——所以说不是自己的孩子,就是舍得祸害。
经过此节目的熏陶,杨志思想政治水平相当过硬,从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朝报,先后在西军塘报(军队内部刊物)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,对朝廷的忠诚度比一般人高至少五倍。
要不是因为林冲武功太高,他恐怕此刻早就一个耳光扇过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