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-A+

妖言水浒02:杨志篇(二)

博客主机

作者:暗黑山老妖  ||  来源:天涯

12

朱贵听到这里赶紧巴结地问道:杨壮士,不,杨大人原来有官身啊?

杨志也完全忘了自己在说申冤告状的事,开始介绍制使的待遇,像公共食堂里吃的多么好,特供衣料外面买不到,等等等等。

“所以林兄你看,只要你为大宋流过血,朝廷绝不会忘记。一般人都觉得,我们将门子弟享受的这么好待遇不公平,但是想当年,我们的父辈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打天下,子孙后代的待遇哪能跟普通品老百姓一样?只能说,我们这种人生来比较幸运……”

这些话只能糊弄朱贵,林冲很快就听出了破绽。

制使不过是个八九品的小官,更何况差遣(实际岗位)还是管理仓库,不可能有这些待遇。

于是他提了个问题:那你去东京怎么没有差旅费?

杨志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。

杨志自我介绍里的不实之处就是:他的官早就丢了,此刻的真实身份其实是逃犯。

在大宋,库管不随手顺点东西几乎不可能,但是杨志做到了,可惜别人未必能做到。

首先做不到的就是跟穆桂英。

如前所述,穆老太太的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。

白天还对领导的慰问感激涕零,晚上就大骂朝廷负心,拖欠几十年的工资奖金不发,家里几十口人都揭不开锅了——这话不是夸张,在杨志当官以前,穆桂英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要出去捡破烂自食其力。

杨志担任库管之后,她的症状就升级到梦游的程度——天天晚上来仓库搬东西,同来的还有几十个亲戚。

这些事隔天白天有人问起,穆老太太就说不记得。

问那些跟班的亲戚,他们就说老人家有病,半夜跑出来不跟着照看哪行啊……

穆氏杨家的人丁不旺,杨志这一辈人只剩下他一个。

也就是说,跟着穆老太太来搬东西的全是他的长辈。

因此杨志实在不好意思管,只好听之任之。

地方衙门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一来因为仓库的东西都是朝廷的,又不是自己的,丢了也不心疼;二来穆老太太疯名在外,抓住了也不好处理。

13

要说大家都相信穆老太太是疯子,也不太可信。

只要看看她搬仓库的手段,是人都会明白:疯子不可能这么谨慎。

老人家每次都是先把里面的货掏空了,再把外面的货堆成原样,任谁都看不出来。

这个办法说起来容易,在没有起重机的年代实践起来却很难,坚持好几年就更令人佩服了。

实际上,老人家曾经被抓过。

上面来的一位巡检很真诚地询问她:为了几块砖,几尺布,每次一忙活就是一宿——你累不累呀?

老太太立刻用精神病特有的坚定语气大义凛然地说:“人民群众还怕这点麻烦?!”

当场被放回家了。

在穆老太太的带领下,杨家人成功的解决了温饱问题。

库里有绸缎他们就偷绸缎,拿回家做完了衣服做被面;

库里有棉花他们就偷棉花,于是这年冬天家里每床褥子都至少有二尺厚——这种褥子后来被阿拉伯人买去用来挡十字军的弓箭,后来传到欧洲就成了沙发床的原型。

有时候他们连石头都偷。

有一次杨志得到了个差遣去押运一船石料前往东京,杨家人千里迢迢赶到黄河边上,连夜把其中一船石头搬回老家垒猪圈。

后来杨志弄明白了这船石头是干什么用的,出了一身冷汗:

那是徽宗著令各地上贡的花石纲,砌假山的上好石材,每一块都价值连城。

好在花石纲这东西本来东京方面也就订购了两吨,下面层层加码,收了两百吨都不止,因此丢一船也没什么。

他回去说船翻在黄河里了,居然什么都没发生。

那几年,杨志在官场上混得不错——他的酒量号称整个西军第一,不少领导抢着要调他进自己府上当秘书。

假如他知足常乐,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。

偏偏他去年在官府查阅文档,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来朝廷一直在补发杨家的俸禄,但是这些钱全被折氏杨家截留了。

他咽不下这口气,写了好几封信向兵部反映,年底就得到了处理结果:

经查杨志患有遗传性失心疯,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,就地免职,由本单位负责治疗。

杨志后来在梁山上反复控诉这段经历,结果导致军师吴用来找他谈话:

你说的这些事影响很不好。

一来不够典型,不利于揭露赵宋王朝的黑暗;

二来不利于山寨的对外统战工作——无论是折氏杨家还是穆氏杨家,都是可以团结的力量,属于内部矛盾嘛……你回去再回忆一下,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。

杨志那时候已经聪明多了,于是花了一个晚上创作了一篇以自己为主角的小说,解释了他因为翻船丢花石纲被通缉的悲惨经历。

14

朱贵听说杨志丢了官还被迫害,兴奋异常,又想劝他入伙。

他说,杨壮士,你这个案子可不好翻啊……”

结果杨志说:我想过了,我们家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先祖杨老令公的投敌案。

只要这个案子翻过来,其他的都会迎刃而解——这回我有必胜的把握。

他变戏法一样从背后的领口抽出一样东西,揭开缠在上面的层层破布,说,“就是这个。”

林冲一看,原来是一口宝刀,刀鞘破旧,看样子年月很久远了。

杨志拔刀出鞘,只见上面刻着几个字:“建国大业”。落款是赵匡胤。

林冲琢磨了半天,还是不得其解,问:这跟杨老令公的案子有什么关系?

杨志有点失望,继而激动起来:“‘建国之功,莫大于(杨)业’!这是太祖皇帝的御笔!你们没见过吧?我们家捡了十年破烂才淘到的!虽说这个案子是太宗皇帝钦定的,但是太祖皇帝总比太宗皇帝大……”

林冲虽然不是很精通政治,但是也知道单凭这样一口刀去京控,成功机率几乎为零。

他决定劝劝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过期高干子弟:

“杨兄,在下有一言,不知当讲不当讲?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,杨老令公为国尽忠,杨家满门忠烈,天下有识之士无人不知,能不能平反,其实不必操之过急……”

杨志却不以为然:“林兄,这官场的事你又不懂了吧?能不能平反差别可大了。你看,这事要是成了,那我们家老祖宗至少会被追赠太尉,位极人臣*……推荫(北宋的一种干部内退子女接班制度)起来我现在起码是从八品……”

(*依宋制,正二品太尉是武将升迁的最高级别)

“那又如何?”

“那我就可以去当个禁军教头,买套宅子,把全家接到东京,给慕容老祖养老送终……”

林冲看着杨志满脸通红唾沫横飞的癫狂神态,不禁替他感到可怜。

他不明白为什么那种差点让自己送了命的生活,居然人拼了命要尝试。

仔细想想,他又能理解——自己当年不也是这样吗?

他想告诉杨志,那种活法自己已经试过了,跟受刑差不多,不值得豁出一切去争取。

但是他没开口。

因为假如当年去东京武学报道的路上有人这么劝他,他肯定不会理睬。

林冲叹了口气,不再说话了。

他和朱贵目送着杨志踏出了店门。

沉默良久,林冲问朱贵说,我那投名状的事咋办?

朱贵这时候又想拉林冲入伙,但后者不答应——第一次上山的时候他把林夫人的骨灰坛子放在山上了。

朱贵见识过他的武功之后,生怕把他惹火了,只好口述了一封证明,然后按了手印。

当天晚些时候,在梁山聚义厅,王伦拿着那张投名状皮笑肉不笑的说:

“林教头,哈哈,误会,误会。既然事情都搞清楚了,您今后就是山寨的人了!至于位次吗,这样吧,您先暂时排第四,以后有时间,咱们再搞一次大规模的职称评定活动……”

林冲冷冷的说:“林某得一容身之处足矣,那敢奢求什么位次?”

林冲从此留在了梁山。

15

水浒传上说,杨志在东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上下行贿,然后得到了面见高俅的机会。

这种说法暴露了施大爷对大宋司法体系的无知。

从史料来看,大宋有一套完善而庞大的京控体系,光受理机构就有三个——最低级的叫登闻鼓院,高级一点的叫登闻检院,更高级的叫理检院。

只有这三个衙门都不受理的情况下,你才能冒着被当街杖毙的危险去拦御驾,向“军头引见司”递状纸(也就是说,见到高俅),跳级递状纸是明文规定的违法行为。*

以上四个机构层层相制,权责分明,设计得非常合理。

但这个系统也有个缺点,那就是没有十万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保证它的日常运行。

因此假如想用行贿的方式来疏通,恐怕蔡京都负担不起。

由此可见,杨志当年在东京无疑度过了很长时间。

*(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3之69:初诣登闻鼓院,次检院,次理检院。”
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107:“其冤滥枉屈而检院鼓院不为进者,并许诣理检使审问以闻。”

《宋会要辑稿》刑法3之14。“未经鼓院进状,检院不得接收;未经检院,不得邀驾进状,如违,亦依法科罪。”)

关于大宋登闻三院的设置,杨志是知道的。

杨家历代倒在京控路上的前辈给他留下了丰富的口头资料。

但是同样因为他们都倒下了(要么死了要么失踪),一些关键性的经验杨志就没有学到。

比如说,他得知有这么多机构可以申诉后居然很高兴,认为衙门越多,解决问题的希望就越大。

这完全是没有社会经验的表现。

只要你生在北宋就应该知道,有关衙门越多,办事就越难,因为他们往往会把你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。

比如去投诉个事情,很可能保长(村长)让你找都头(派出所长),都头让你找推官(法制科长),推官让你找县衙(县长),县衙让你找尚书府(国务院),最后尚书府没进去,你自己进了开封府(检察院)。

另外每个衙门光副职就有几十个,宣布处理结果时在你面前一字排开,让你讲理讲不过、动手也打不过。

杨志不久就明白了这个道理。

博客主机

给我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