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言水浒02:杨志篇(一)
8
朱贵看到气氛尴尬,赶紧插嘴救场。
但是他问个问题也问不到点子上,闹得气氛更尴尬了。
“杨大侠,您脸上的纹身真不错啊!”
杨志咳嗽了两声,答非所问地说,我这次去往东京,虽说是初入江湖,但一路走来已经打出了名气,别人都叫我“青面兽”。
他不好意思说那其实是吃霸王餐让人拿椅子背砸的。
生活在大宋的人都知道,出远门是件很要命的事,处处都要花钱。
杨志出发前自认为准备充分,没想到上路几天盘缠就花光了。
他本来骑马走官道(那时的高速公路),结果发现每五百里要过十几个收费哨卡。
虽说工部规定官道收费不得超过30年,但当地的领导等着收费时限一到,转手就承包给私人继续收费,然后再二包,三包……
因此官道竣工一百三十多年以后依然在收费。
至于再包多少次就看领导有多少个小舅子了。
杨志一度绕道走城区,但几天后不得不又回到官道上。
城里的路段根本没法走,总是在翻修,修好没几天又扒开了。
这都是因为大宋朝廷对地方衙门的政绩采取一种很奇怪的统计方法,即不看你让治下百姓多挣多少钱,而是看你糟蹋了多少钱。
还有什么花钱的办法能比挖沟填沟更简单呢?
王安石相公管这种经济思想叫“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”,总结得十分到位:这种财真的是天下的苦力们造出来的——官府拉民夫连饭都不管。
当杨志发现自己不卖马就交不起过路费时,他决定乘坐驿站的长途骡车。
不巧当时临近年关,一票难求,他排队数个通宵都没买到。
好不容易排到了,他又舍不得买:朝廷已经意识到了驿站运力不足的问题,经户部与太学共同研究,提出了最经济的解决方案,那就是提高票价……
最终杨志选择步行赶路。
但还是有两项费用省不下。
一个是鞋袜。
当时大宋的商品质量跟今天温州地区差不多,新鞋穿上刚好够你走到下一个分店,肯定穿帮。
另一个费用就是吃饭。
杨志记得以前在路上碰到餐馆,进去说两句好话就能得到点剩饭,但现如今这办法也行不通了。
剩饭剩菜全给造地沟油的专业户收走了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大宋的食用油都改成由泔水提炼,数年下来,全民身体素质大有提高。
据考古发现,北宋末年辽国的细作曾多次向上京汇报:一旦战争爆发,对中国人(当时辽国对宋人的称呼)进行投毒的传统特战方式已经行不通了。
因为“这些丫挺的不管喝什么毒药效果都跟喝蜂王浆差不多”。
最终,杨志不名一文,唯一的选择只有霸王餐。
梁山好汉里吃过霸王餐的人不在少数,比如说后来杨雄石秀在祝家庄吃鸡不给钱,就惹出了一场大麻烦。
至于鲁智深、雷横这种衙门出身的人,下馆子身上从来就不带钱。
相比之下,杨志吃霸王餐的风格与众不同。
他既没有官职在身,也没有吃完撒腿就跑,甚至挨打都不还手。
他只是冷静地顺手拿几个盘子揣在怀里,挨完打默默离开去当铺换点钱。
这些举动说明他为自己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深感愧疚。
他在心里安慰自己:这里没人认识我,所以不能算辱没门风。
朱贵听说杨志缺钱,忙不迭在兜里掏了半天。
“这里是……呃,五十文,够了吧?”
林冲在旁边努力了半天才把一句“够你妈逼”咽下去——他都觉得丢人。
其实朱贵自己也感觉底气不足。
但是由于刚交完保护费,凑出这几个钢蹦他已经是倾家荡产了。
没想到杨志兴高采烈地把这点小钱收下——到了这个份上,只要是白来的钱,他一律不嫌少。
朱贵见杨志收下了钱,喜出望外,忙问杨侠士去东京可是有急事?没有的话不妨在鄙人这里盘横两日,一起干一票,路费不就出来了?
不料热脸贴上冷屁股,杨志当场拍了桌子:“要我做贼?不行不行!我家世代将门,从来都是报效朝廷,岂能蝇营狗苟,无所不为?!我辈生逢盛世,理当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……”
一顿说辞把朱贵骂傻了,一句话也不敢回嘴,光顾着翻成语词典了。
杨志消了消气,然后说,我这次去东京不为别的,是要去京控(上访)。
9
林冲听到这话很吃惊。
假如笑傲江湖里的左冷禅比武失败后说:“这剑谱是假的!我要到消费者协会去告岳不群”,令狐冲肯定也会有此疑问:告状?你一个江湖中人告什么状?你练功夫是干吗用的?
杨志却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,他说,京控是大宋司法体系的必要成分和有益补充……
我们烈士之后,一向光明正大,对朝廷政策不理解,就走正规程序反映,这有什么不对吗……
此外,告状是一项有杨家特色的传统项目,有着悠久的历史,对它的偏见是非常不可取的……
杨志介绍说,从他的祖宗杨延玉进京申诉投敌问题开始,他们家每一代都要出几个代表人物,一告就是一辈子。
杨延玉为了父亲和自己的名誉京控,但是只坚持到被游街就放弃了。
他的下一代为了他上吊的事京控,一直告到自己被刺配;
然后他的儿子又为了“这次刺配是否合法”开始告状......
就这样一代接一代,杨家的状纸就像地层累积一样越来越厚。
轮到杨志时,已经成了一本书。
林冲拿过状纸来看了几行,就大摇其头。
他当年也去几个登闻院(大宋的信访衙门)值过班,知道那个地方是什么规矩,于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杨志,状纸没有这么个写法:
你以为朝廷真是你亲妈,会有耐心看这么长的东西?
林冲的意见是,写状纸就跟今天在天涯上写帖子一样,不当标题党没有出路。
大宋立国一百多年,当官的早就对老百姓那点倒霉事审美疲劳了
你的前几句没有点猛料,他根本不会看。
不过林冲也承认,在北宋末年,这一点越来越难做到,因为在当时的大宋,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。
归国战俘被迫害?不典型。收兵权那阵子大将都受迫害,战俘算什么。
田产被没收?不典型。因为这事去京控的全国起码有几十万人。
拖欠上百年军属俸禄?更荒唐,人家一看就要把你轰出来:这点屁事去跳楼讨薪就行了嘛!
想来想去,恐怕只有写“我想当皇帝”才能吸引眼球了。
但是杨志依然不相信:有我们家慕容老祖的名字在上面,朝廷肯定会重视。
朱贵终于忍不住问了:你老提的这位慕容老祖到底是谁啊?
杨志一副迷惑不解表情——他觉得地球人应该都认识他们家人才对:是我老奶奶——你连她都不知道?
又琢磨了一会儿,他恍然大悟:哦,你们老百姓管她叫穆桂英!
林冲和朱贵同时愕然:穆桂英?她还活着?
10
据《保德州志》记载,“杨文广娶慕容氏,善战”。
学者普遍认为,“慕容”在民间被误传成“穆”,因此这个慕容氏就是穆桂英的原型。*
考虑到读者的熟悉程度,我们还是称她为穆桂英吧。
杨文广死于1074年,死时大约五十岁。
穆桂英身体不错,到现在(1111年)八十多的人了,身体还很好。
当然,真实的穆桂英跟评书里很不一样。
首先,她的老公不是杨宗保。
其次,她也没打过辽国或西夏。
最后,她可不像评书里那么愚忠。
*(详见《杨家将及其考证》)
当年杨家被发配后,在朝廷和地方衙门的双重关怀下,过上了平静而规律的生活:每天埋头干活,干完活挨批斗,挨完批斗再干活。
对于这种待遇,作为忠良之后的杨延昭杨文广父子很能理解,因为很多大将都曾被这样改造过,而且成绩斐然。
比如说呼延赞平反之后只会说一句“太祖皇帝万寿无疆,太宗皇帝永远健康”,韩通一家死在哪儿都没人知道。
但是领导忽视了杨家一个很特殊的情况:他们家的男人似乎专爱娶有暴力倾向的女人。
比如说,杨业夫人佘太君的娘家是有名的兵痞世家*,穆桂英在过门前干脆是个土匪。
这些悍妇在流放地呆了没几年就蠢蠢欲动,开始串联密谋。
最终穆桂英领着全家的女土匪一起发难,把官差杀了个干净,跑到一个山头上竖起杨字大旗,三天两头下山来向附近单位借钱借粮食。
*(佘太君其实姓折,据清光绪年间续修《岢岚州志》卷九《人物•节妇》条记载:(杨业)‘娶折德扆女’)。
林冲听罢,拍案赞叹:还是穆老英雄侠肝义胆,宁折不弯!敢问穆老英雄现在可好?
杨志一脸苦笑,说:还好,敢劳挂念。不过穆桂英造反这事要放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来看待,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……
上山后杨家过着一种非主流的土匪生活:出去劫道生财的都是女人,男人们却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,一个个并排坐在山前的官道旁边,眼巴巴的看着东京的方向——他们在等招安文书。
假如等不到,就会在夕阳下老泪纵横。
这些事迹流传出去,就成了“杨门女将”的故事原型。
杨文广后来的确被招安了,不过不是他盼来的,而是别人帮他要来的。
要说明白这件事,还需要交代一点时代背景。
北宋时,西军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。
这支部队主要有三支劲旅组成:杨家军,折家军和种家军。
其中折杨两家有姻亲之好,因此杨文广的娘舅通过关系在东京给他游说,说他只是被裹挟,没有造反。
朝廷于是下了谕旨:杨文广免罪,不赦穆桂英。
消息传来,杨文广立刻与穆桂英离了婚。
坦率地说,杨文广的这个决定非常英明,因为他下山后不久就遇到了机会,在折家的安排下随军进京执行了一次秘密任务。
皇帝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,甚至亲自接见了他。
杨文广从此一举翻身:往日的军功又被承认,搬进了西军大院,没收的田产也还给了他们。
史官又拿出旧稿复制粘贴了半天,给他们父子恢复了名誉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杨家的中兴:恰恰相反,从那个时刻起,杨家军就已经名存实亡。
跟随杨文广下山的那批人完全成了折家军的附庸,族长也成了折克行。
还有相当一部分历史问题成堆的杨家子弟——比如杨志一家——则团结在穆桂英周围,继续在山上耗着。
很多年以后,穆桂英终于也受了招安,因为人总有老得拿不动刀枪的一天。
跟前夫比起来,她的待遇差了很多:
除了门口一个红色的“军属光荣”的木牌,什么都没得到,逢年过节还要忍受杨家人代表朝廷来慰问:穆老前辈,以前的事都过去了,要向前看啊。
没几年,穆桂英精神就有点不太正常了。
11
关于穆桂英是怎么精神不正常的,杨家人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他们只是觉得老太太有时候满嘴忠孝仁义的大道理,有时候却完全没有顾大体识大局的意识,很像精神分裂;
但又说不清她哪种状态是清醒,哪种状态是发疯。
比如说,杨志的思想教育一直是老太太亲手负责的,成果有目共睹。
但是杨志的文章写的越正气凛然,对朝廷的政策解释得越头头是道,老太太越不拿正眼看他。
有时候还会突然暴怒,抬手给杨志几耳光:教你这些是给你保命的,不是让你当成命的!
杨志的武功也是穆桂英亲手传授。
老太太手持藤条,动作稍有不对就狠抽一顿,说:生在军家,功夫就是吃饭的家伙,不练好怎么出人头地,保家卫国?!
但在杨志十八岁那年,她却告诉杨志:杨家武功的终极奥义我已经趁你喝醉给你纹在了背上了,希望你能铭记终生。
杨志一照镜子,发现只有四个字:尽盅报国。
杨志一开始以为是笔误:“老祖宗,应该是‘忠’字吧?”
结果挨了老太太一个耳光:没错!想当官,推杯换盏全灌翻!不能喝酒你怎么当官?不当官怎么报国?
杨志还有点委屈:可是列祖列宗都是靠一刀一枪的真本事杀出来的......
为这话,他又挨了一记耳光:小畜生真是没救了!那些个死鬼,一刀一枪,杀出了什么?要不是我们几个寡妇,你们杨家早就死干净了......
总之,说起穆桂英,杨志的感情很复杂。
一方面她是杨家唯一还健在的传奇英雄,不由得杨志不崇拜。
但另一方面,他又痛苦地发现这位女英雄对自己的英雄梦干脆持否定态度。
以前他总以为想当官就要练好武艺,把遇见的敌人全搞定。
他不敢相信,原来在酒桌上把领导全搞定才是正确的方法。
更痛苦的是,事实证明,穆桂英说的才是金玉良言:
苦练半年的酒量之后,他在酒桌上灌倒了军区的全体中层领导,果然被提拔为制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