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-A+

妖言水浒03:东京往事篇(四)

博客主机

 

史进写这个帖子的时候,心里充满了悲哀和愤怒。

说实话,小时候,他对未来的憧憬还是不少的,甚至有过分之嫌:发大财,住大房子,当大官,娶美女什么的。

不过这也不是他的责任——大宋的学校每节课都会强调,我们的祖国是花园,你们今后的生活会无比幸福。

后来几经波折,他对生活的奢望已经越来越少,能吃饱饭就很满足了。

然而现在这一切明白无误的告诉他:大宋对某些人来说,的确像花园一般美好,不过自己这样的人不是花,而是花叶上的一滴露水。

做露水的人当然有时也会为花园的美丽而沾沾自喜,但是只需一套房子,一份工作,一场婚姻,一场大病……这些东西就好象一缕阳光,随时可以使露水原形毕露,当场蒸发。

写完售房启事的最后一句(可能是“包邮房产证哦亲”),史进本来是想赶紧去别的厕所接着写,但是却鬼使神差地决定给自己放松一下,看几条帖子再走——这么多天来他就没休息过,也需要放松。

忽然,他看到很多雷同的帖子,都在说一件事:希夷塔炼丹基地泄漏造成污染!家人发病!

史进瞪大了眼睛,不放过每一个字:

帖子上说,希夷塔的炼丹炉子近日被山洪冲了,毒物流入河里,污染了本地的饮用水源。

近日有不少人由于喝了河水、吃了河鱼而病倒,痛苦万分……

后边是无数跟贴,描述的症状跟史太公大同小异。

史进愣愣地想起自己在希夷塔防洪时看到的那一幕。

他一拳把隔板捣了个窟窿,狂叫起来。

他想杀人,想放火,想砸东西。

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,冷静下来之后他却明白,自己能干的只有发帖人指出的这一条:

上街!闹事!让那些牛鼻子赔钱!

45

赵佶登基后的第一年,表现相当不错。

他宣称,变法是必要的,但是反对变法的人也有其道理,因此不能把任何一方一棍子打死,而要各取所长,和衷共济。

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,他把来年的年号定为“建中靖国”。

这里需要对年号这个东西做一下说明。

在明代以前,每个皇帝在位期间会经常改年号。

现代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无聊而麻烦的习惯,但在古代,年号就是施政纲领,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。

一般来说,皇帝刚上台时的年号强调的意思无非是“今天是个好日子”,“一切按既定方针办”、“高举XX的伟大旗帜”之类。

代表性的例子有“庆元”、“绍圣”、“嗣圣”等等。

过两年,皇帝开有点自己的想法了,年号的着眼点就会变成“创造性的发展了XX”,“开创了XX的新局面”。

这方面的例子有“太平兴国“、”隆兴“等等。

再过几年,皇帝已经被身边的人拍马屁拍晕了,觉得自己的简直是千古一帝,年号也就会相应的起变化,着重强调太平啊,盛世啊,高峰啊,辉煌啊什么的——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,“端拱“、”咸平“、“端平”之类的都是。

如果皇帝活得够长,那么他的执政末期不外乎两种情况:

一是变得神神叨叨——这也不奇怪,一个人独裁上四五十年,不可能不疯——这样的话他就会开始用某些宗教咒语当年号。

“至道”、“大中祥符”就是代表。

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是老百姓耐心到头了,开始不听话,因此年号也会变得杀气腾腾,开始强调稳定——“治平”、“嘉定”、“景定”啊什么的都是。

总之,每个皇帝的年号变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:一开始打魅力牌,过一段时间开始打魄力牌,后来急了眼就打暴力牌。

所谓政治,不过如此。

赵佶把年号定为“建中靖国”,表达的意思就要贯彻“既反保守又反冒进,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”的方针。

于是政治犯得到了平反,一些民怨极大的新法也得到了废除。

草民们欢欣鼓舞,都觉得自己赚到了,碰上了明君。

不要嘲笑他们傻——古时候当个老百姓就是这么倒霉,活着就好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。

碰上个坏皇帝,就忍忍,忍过去说不定能碰上个好的;

新皇帝上来一看,我靠,又是个王八蛋,那就接着忍,忍到自己死了也就没这个烦恼了。

我估计当时老百姓最希望掌握的技能就是冬眠了。

不管怎么说,建中靖国初年,百姓对赵佶的赞扬是主流。

大家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,以至于不敢相信。

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传言:为什么新皇帝这么体谅百姓的疾苦呢?因为他身边有从底层混上去的人——高俅。

大家都说这个高俅是个好人,经常向皇帝反映民情。

编到动情处,草民们甚至把他跟皇帝并列为新气象的开创者——大概是合称“赵高新政”吧。

46

高俅可以证明,赵佶在登基之初,不光是个好皇帝,还是个好人。

这人虽说有点二,但是说过的话还是比较算数的。

比如他说要把高俅培养成禁军的头头,登基后就真没少为这事费神。

不过这事也不是说干就能干的。

北宋有祖制,每个级别的武将都要有一定的军功。

强行提拔不是不可以,但是容易引起众怒。

在登基伊始,赵佶也不敢惹这种麻烦。

于是君臣二人就好象两个福建人在计算移民积分一样,拼命给高俅找立功机会。

高俅去西夏前线监军的事就是这样的。

不过高俅在前线没有捞到功劳——西军的老大童贯不满他这个空降兵干部来争功,一句好话都没替他说。

对于这个结果,赵佶也无可奈何。

他私下安慰高俅说,你再等等吧,有了机会一定让你表现表现,咱哥们儿谁跟谁啊。

说实话,对于当不当殿帅,高俅一开始并不着急。

因为本来他的人生规划就没有这一步——这么高的职位,他想都不敢想。

然而时间久了,高俅的想法却发生了变化。

因为他忽然没有了安全感。

原因很简单,赵佶当了皇帝,再也不是那个每天形影不离的半主半友的家伙了。

另外高俅清楚的感觉到,虽然自己殿帅还没当成,但是上升速度过快,已经得罪了不少人。

他心里清楚,如果再不思进取,爬不上去,自己重回街头也不是不可能。

47

建中靖国元年,垂帘听政的向太后病逝了。

哀乐响彻大宋的每个角落,百姓被组织起来,站在御街两旁给太后哭丧。

平心而论,这些哭声有些是真的,有些是假的。

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,这天之后的哭声全是真的。

因为转过年头来,亲政的赵佶立马就把年号给改了:崇宁。

“崇宁”这个词现在看起来没什么,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因为“宁”代表的是“熙宁”,也就是神宗变法的年号。

要让现代读者明白这个年号的可怕程度,不妨这么类比:

就好像你有天开车路过天安门,发现城楼上的标语又变成了“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”一样。

赵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改着玩的,立刻任命蔡京为相,宣布查禁所有元佑党人的著作。

听到这个消息,高俅内心由衷地为苏轼死得及时而欣慰。

要是不死,估计这会儿他人还没出广东,又要回海南了。

赵佶的改弦易辙引起了极大的骚动。

崇宁元年夏,京师忽然开始流传一种传言。

说蔡京弄权,赵佶被架空,因此重新迫害元佑党不是赵佶的责任。

刁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:赵佶明明是个拨乱反正的好皇帝嘛,怎么可能忽然就变坏呢?所以一定是皇帝身边出了坏人。

现在看来这个传言应该是蔡京的政敌搞出来的,但是它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——太学生走上街头,抗议崇宁新政,要求蔡京下台。

没几天,京城的老百姓也跟着掺和进来,皇城门口每天围着数万人,点评国事,贴大字报。

北宋末年的第一次太学上书运动拉开了帷幕。

运动的高潮是太学生代表得到了徽宗的接见。

赵佶接过他们跪着送上的万言书,劝慰道:尔等忠心为国,朕一定给你们一个交代!

研究宋史的都知道,赵宋皇朝的皇帝有个家族遗传病,发作起来就头疼欲裂,胡言乱语。

我认为老赵家真正可怕的遗传病还不是头疼,而是精神分裂。

比如说,太宗皇帝前脚保证要跟太祖遗孤共保富贵,后脚就逼死了太祖的亲生儿子(也就是传说中的八贤王赵德芳);

真宗皇帝前脚说寇准是个好宰相,转身就把寇准罢相;

哲宗皇帝登基时说要倚重旧党,回头就把这些人全部发配……

同理,赵佶那天当着十万人说过这是爱国运动,回到宫里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重臣们找来,咬牙切齿地说:群氓乱政,必杀之保数十年之稳定!

赵佶的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大家觉得学生们不就是要蔡京下台吗?牺牲蔡京就是了,何必杀人呢?

但是赵佶和蔡京意向非常坚定,大家也就不好明着反对,一个个默不作声。

死一般的沉寂中,童贯表态说,出兵不是不可以,但是还是稳重为好,首先有个借口。

平心而论,童贯这个意见不能作为他是奸臣的铁证。

他的本意是拖一拖,过两天人群也就散了。

但是偏偏这个意图被蔡京看了出来。

他当然不同意——哦,你们想搞我就上街,闹够了回家,哪天再想搞我,就再上街?你TM当我下岗女工啊?

于是这老贼出了个主意:下旨申饬!把这事定义为谋逆!

这下这些人不得到赦免是不敢走的的,借口也就能找到了!

博客主机

给我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