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-A+

妖言水浒04:武松篇(一)

博客主机

5

可能你要问:柴进作为皇亲国戚,缺钱打个招呼找朝廷要不就行了?

其实赵宋王朝对他们家待遇不薄,每年提供很大一笔津贴。

假如再去要钱,难免有人生疑。

几年前出过这么一件事。

那年正值柴荣诞辰190周年,对柴荣的武功极其神往的赵佶给了柴进一个通仕大夫的官职,使他成为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,还拨款数万贯给柴家重修柴氏祠堂。

这笔钱拨下来,全被用来养庄客,祠堂连个地基都没打下。

于是有御史当庭弹劾柴家私蓄甲士,图谋不轨。

第二天立刻有一队厢军开到柴家庄,把整个村子用墙围住。

柴进叔侄吓了个半死。

这事好不容易才由童贯压下来。

从那以后,他们再也不敢随意要钱了。

知道了这些,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柴进忽然要杀宋江。

一方面,他怕自己穷困潦倒的真相被传出去,没人再来投奔。

另一方面,他怕宋江去官府举报他半夜翻墙,招揽人心。

好在柴皇城赶紧介绍说,这位是郓城及时雨宋公明阁下,犯了大案,来投奔将军。

柴进脸色缓和了很多,恢复了往日的慈祥。

不能杀害来投奔的人,是柴家的祖训。

更何况宋江名声在外,说不定还能引来更多的江湖人士,因此杀不得。

于是柴进就好象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,坐下来跟宋江谈笑风生:

“我去这个,驿站的时候啊,群众们那是夹道欢迎……就这样群众还不满足,很多这个群众,拉着我的手不放,跟着车子跑,当然有的人知道,这是,那个,前朝世宗皇帝的亲属,有个别群众,你们想象不到,他们举着世宗皇帝的画像牌跪在地上,喊着‘世宗陛下万岁’,人民群众对世宗皇帝的爱戴,表现在我们身上我真是很感动……”

有关柴进的最后一点说明就是,他其实没必要这么神秘兮兮:他们叔侄俩的所作所为,99%会在第一时间由探马飞报东京。

赵佶自打知道了这位遗少的伟大志向,非常重视,要求贴身太监随时记录柴氏语录。

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出来念上两段,总能笑个半死。

在他看来,柴进就好像一只圈养在横海郡的大熊猫,整天愁眉紧锁而又憨态可掬,说不出的可爱。

总之,柴进一思考,赵佶就发笑。

后者是舍不得把他怎么样的。

6

以上有关柴进的介绍,宋江当时是不知情的。

他想不通柴进为什么忽然拔出刀子威胁自己,忽然又对自己礼遇有加。

他更想不通柴进为什么要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召唤到卧室里,大谈他老爷爷的功绩。

柴进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臭袜子味,但也不是不能忍受。

只是丫每说完一句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前朝”就挖鼻孔实在让人受不了。

本来宋江面对江湖闻名、血统高贵的小旋风就够自卑的了,现在这种迷惑使得他加倍心虚。

于是他打起精神,极力表现得从容不迫,好让对方看得起自己。

柴进问他为什么来找自己,他说咱俩都是同行,因此来参观学习一下。

柴进问他是不是惹了什么官司,他轻描淡写地说,也没什么大事,就是我在郓城杀了点人……

这种淡然的态度使柴进叔侄觉得宋江果然气度不凡,是个人物。

于是他们决定,要按照特级标准来招待。

当然,考虑到当时柴进的财力,所谓的优待也就是那么回事。

多年以后,宋江一听柴家庄三个字,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爬起来吃两碗红烧肉才能睡得着。

出于同样的原因,宋江几次想告辞换个地方,但是都被柴进挽留。

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,最终找了个借口溜掉了。

“早知道要吃一年监牢饭,我还不如当初就自首去了。”

宋江虽说对这里的伙食不太满意,但别人可不是这么想的。

对他的优待已经引起了其他庄客的不满。

根据前边的描述,我们不难推测出柴进庄客主要成分:如假包换的饭桶、混子、小毛贼、流氓无产者。

这些人最看不得有人过得比自己好。

“凭啥咱们早饭喝稀饭……他喝两碗稀饭?”

“凭啥咱们中饭馒头咸菜…… 他吃大个咸菜?”

“凭啥咱们睡草席子……他床上铺两层草席子?”

当然,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狭隘。

也有人站出来替宋江辩护:“可不能这么说——我听说,这人挺有本事……”

“放屁!有本事算什么本事?!”

于是他们决定,晚上偷偷揍宋江一顿泄愤。

当晚,宋江出门上厕所的时候被人从后面往头上套了一个麻袋,踹倒在地,拳打脚踢。

揍够了之后,肇事者们一哄而散。

等到宋江挣脱麻袋的时候,偌大的院子已经空无一人,只剩一个智障模样的人站在近前,带着专注的傻笑,伸长了脖子看热闹。

宋江不禁哀叹一声:虎落平阳被犬欺啊。

更糟糕的是,宋江挨揍的地点距柴进的屋子不远。

柴进听见了动静,打着灯笼开门出来查看。

宋江暗暗叫苦:现在去更衣洗脸已经来不及了。

他的自尊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。

他走到那个依然纹丝不动保持看热闹的姿势的傻X面前,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:英雄,好身手啊!宋江输得心服口服!一个人打我,但是感觉就像几十人打我一样!敢问好汉尊姓大名?

那人先是目瞪口呆,而后又扭扭捏捏,最后憨厚的笑了两声,说:俺叫武松。

7

那天柴进以为武松跟宋江真的在比武,就邀请两人一起进屋吃饭。

借着灯光,宋江也看清了武松的长相。

此人古铜肤色,身材很高,骨节粗大,肌肉结实。

宋江心里咯噔一下:这下丢人了,此人看着整个一农民啊。

不过柴进并没有注意到宋江的脸色。

他很热情的发表讲话,对武松的加入表示了欢迎。

柴进说话时,使劲的部位肯定不是脑子。

证据就是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落座,整张椅子散架了。

宋江连忙上去扶起柴进,武松却上前收集零部件:

“你这个椅子啊,木料是不错的,但是这个活,太糙,你看这接口,这钉子,下的都不是地方,这漆工也不行……”

武松撩开衣襟,从裤腰带上取下锤子扳子木尺墨线,还有全套的各式木钉。

大家同时看到,他裤腿上还别着一柄瓦刀,后腰上甚至还挂着一把洋镐,真不知平时他是怎么用外衣把这些东西遮住的。

武松没花几分钟就把这把椅子复原了。

宋江啧啧赞叹:兄弟好手艺啊。

武松不好意思,搓着手说,没啥,干得熟了。

个人认为,武松是水浒中最难写的人物之一。

与公孙胜之流的三无人员不同,写此人不是难在材料少,而是材料太多——除了水浒和金瓶梅,他的事迹还见于山东快书、河南坠子、苏州评弹、西河大鼓……

几乎每种曲艺形式都有武松的桥段,叙述他在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侠仗义的事迹。

杭州甚至还有个“宋义士武松墓”,说他在那里干过城管……

这导致人们连他的基本经历都搞不清。

其实说起来这也没什么奇怪的。

作为一个十几岁就离家打工的农民,武松去过的城市可多了。

水浒传上说,武松自幼没有父母,由哥哥抚养长大。

其实武松的父母没有死,只是进城打工去了。

他们俩把孩子托付给爹妈,一开始还能每年过年回来一次,后来间隔就越来越长,最终杳无音讯。

总之,不管他们俩是在工厂里累死了,病死了,出事故死了,还是在遣返过程中被躲猫猫,没人知道。

武松兄弟俩的遭遇在当时大宋的农村很常见。

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城市大发展的时代。

整个社会上上下下,没有一个人愿意当农民,有机会就要进城打工。

据史书记载,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十多个,宋神宗时则有四十多个,宋徽宗崇宁年间上升为五十多个。(朱瑞熙:《宋代社会研究》)

到了北宋末年,农村里只能看到老人孩子,青年全部进城了。

武松也不例外。

宋代是个很另类的封建朝代,明明还处于农业社会,却非常歧视农民。

那时候,人被分成四等——士农工商,农民排第二。

换言之,农民是一个很二的存在。

城里人觉得他们穷,脏,无知愚昧,头脑顽固而可笑。

那时候你想成为小品(杂剧)明星,捷径跟今天是差不多的,那就是嘲笑农民。

“在京师时……(杂剧)多是借装为山东、河北村人(农民),以资笑。”([宋]灌圃耐得翁《都城纪胜·瓦舍众伎》)。

即使武松这样离开农村的农民(官方对他们的称呼是“游惰之民”),也顶多就是摆脱二货的地位,成了一种不三不四的生物。

他们成不了士,当不了商,孩子也不准在城里落户。

因此,宋江感觉自己把武松待若上宾很跌份。

不过事到如今,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把“求贤若渴”的戏演到底。

“兄弟衣服破了,来,这是一点碎银子,明天找个裁缝,做身新衣……”

没想到武松被这么一句平常的客套话感动的涕泪交加:

“大哥,你真是好人啊,请受小第一拜!”

武松当时上身穿得像个文人,合领袍衫加东坡巾,脖子上甚至套着一个官老爷才佩戴的方心曲领;

下半身却像个扫大街的:一条肥大的裤子,脚上是一双草鞋。

这身打扮可以说是怪异无比,就像今天的西装配球鞋一样,只有民工才穿得出来。

武松回忆说,这是因为在多年打工生涯中,他要么从地沟里仰视城里人,要么在脚手架上俯视城里人,就是没有机会平视。

这样就很难得到一个整体的观察结果,怎么穿才能像城里人。

就这身可笑的行头,还是武松十几年来唯一一身可以出门穿的服装。

因此宋江这一句话,就让武松感激了他一辈子。

博客主机

给我留言